赤练蛇
赤练蛇的形状属于比拟特殊的,许多人都感触赤练蛇是无毒蛇,但是本来,赤练蛇的口腔渗透物大概对于人体验发生必定的损害,被赤练蛇咬后也该当即时消毒调节,没有能漫不经心。
赤练蛇的成体全长约1米安排,体背乌褐色与赤色相间。因具备51~87+12~30以上的赤色窄横纹而得名,但是局部个别缺乏红纹。颊鳞常入眶。头背乌色,鳞缘赤色,枕部有一“∧”形赤色斑,眶后有一乌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背鳞光滑,或者体后段的中心少量几行微棱,19(17,20,21)—17(19)—15(17),福修崇安一标原中段行数为21。腹鳞雄188—224,雌184—222。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帮忙看看,这是什么蛇啊
中文名:赤链蛇
拉丁学名:Din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
别名和地方名:火赤链、红四十八节、红长虫、红斑蛇、红花子、燥地火链、红百节蛇、血三更、链子蛇。
分类:赤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是游蛇科 Colubridae 游蛇亚科 Colubrinae 链蛇属Dinodon 蛇类。
主要分布:赤练蛇在国内分布很广。国内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日本(其中Dinodon rufozonatus walli是日本特有品种)。
形态特征:体长可达1—1.8米。头较宽扁呈明显三角形,头部黑色,头部鳞缘呈红色,体背均匀布满红黑相问的规则横纹,体两侧为散状黑斑纹,腹鳞外侧有黑褐斑,尾较短细。
生活习性: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并常出现于住宅周围,在村民住院内常有发现。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属夜行性蛇类,多在傍晚出没,晚10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躲藏在墙缝、石头、洞穴中,遇到敌害时,先将头部深深埋于体下,摇动尾巴警告,如警告敌害无效,会弯成S型会发起攻击,野生个体较凶猛,一旦被抓住会乱咬,尤其喜欢咬软的东西,有咬人不放的习性。
食性:以蟾蜍、青蛙、蜥蜴、鱼类、老鼠、蛇(甚至同类)、鸟、动物尸体为食。
繁殖:卵生,7~8月产卵,每产7—15枚。
赤链蛇 (《纲目》)
【异名】赤链(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纲目》),火赤炼(冻义《动物学》),火练蛇(薛德焴《系统动物学》),火赤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红斑蛇(《生物学通报》(2):8,1958)。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动物形态】亦链蛇
体长可达1.2米。头部略扁,呈椭圆形。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颅顶鳞长而大,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眼上鳞小。颊鳞狭长、入眼,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上唇鳞8片。眼前鳞小,1片,不达头背;眼后鳞2片,偶为3片。前颞鳞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颞鳞3片。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有瓣膜。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体鳞光滑,背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鳞列19~17~15行。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体背面黑色,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显明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一"丫"形纹。腹部白色,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有时尾下全呈灰黑色。
栖于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性凶暴,但无毒。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炮制】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功用主治】治慢性瘘管及溃疡。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于疮面;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对蛋清及琼脂性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氢化可的松15mg/kg的疗效相近,同时不同剂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肿胀。
2.镇痛作用,热、电、化学(酒石酸锑钾)刺激均可证明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化学刺激镇痛作用尤为显著,对热刺激作用最弱。
3.镇静、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较强的催眠作用,并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还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00%醇提取液对小鼠有明显的直接催眠作用,强度与35mg/kg戊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作用不明显。
4.抗惊劂作用,赤链蛇醇提液对回苏灵、士的宁、电体克年至厥均有对抗和保护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为明显。强度与25mg/kg苯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无作用。
将赤链蛇打死,置于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烧枯,研为细末过筛备用。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瘘管大时用纸捻或纱条粘药少许送入;对溃疡面可将赤链蛇末薄薄撒布于上,纱布包扎。每间隔2日换药1次(亦可酌情增减次数)。治疗80余例,皆治愈,但有2例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6854.htm
赤炼蛇是通体红色的蛇吗
是
赤链蛇从头到尾全身布满红黑相间的有序环纹,红宽黑窄,给人一种全身通红的感觉。所以,它也有红蛇或火赤链的别名,又有“吉祥蛇”、“发财蛇”之美誉。赤链蛇是一种拥有“达氏腺”的蛇类,通俗易懂地讲达氏腺和毒腺的主要区别在于发达程度,达氏腺较短,只能连接到后槽牙,毒腺则更发达,可以连接到最前端的毒牙上。一般来说达氏腺只生长于游蛇科身上,像虎斑颈槽蛇、赤链蛇、非洲腾蛇、非洲树蛇等蛇类,它们都属于游蛇科的毒蛇,统一的特点就是毒牙长在口腔深处,攻击体型较大的猎物时注毒会十分困难。所以这类毒蛇的毒液主要不是捕食猎物,而是在吞咽时麻痹猎物,还能帮助快速消化。
所以赤链蛇可以说是具有达氏腺的毒蛇,只不过很难通过攻击注射到人类体内,而且赤链蛇的毒性非常弱,比普通蜜蜂蜇到人后还要轻微,才一度被人称为无毒蛇或者微毒蛇。赤链蛇咬人后只会引起轻微的红肿和丘疹反应,并无其他不适,它的毒液强度还是远远伤害不到人类的,甚至连老鼠都杀不死,除非是本身就有严重过敏反应,比如被蚊虫叮咬都会过敏的人类,才有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总体来说它对人类的威胁不大。
赤链蛇主要栖息在田野、村庄、住宅及水源附近,在村民住院内也常有发现(山区少见,城市周边的郊区半郊区以及城里的花园等地都有)。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
赤链蛇的食欲旺盛,每隔7~8天便要摄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条小杂鱼,多者可达5条。几十厘米长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较大的蟾蜍。在吞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互咬伤或吞食现象,在食物缺乏时尤为明显。这就要求在饲喂时,需有专人守候,有人在旁并不影响其吞食。遇有这种情况,要捏住一条蛇的颈部让其松口,强行松开。
在喂养时,可轮换喂些水蛇、杂蛇、老鼠和泥鳅等,尽量使投饵多样化。赤链蛇吞食后喜欢静卧,此时不要惊扰它。如果受到过分惊吓,会将腹内的食物吐出来,即使吞吃了一条同类也不例外。有关赤链蛇经驯化后吃死食的做法和方法,前面已有祥介。此处就不赘述。
黑红斑的蛇是否有毒?
红斑蛇是无毒的。
不过虽然它是无毒的,但是也不建议食用。红斑蛇又被称为是赤链蛇,在我国分布的比较广泛,可以在河边、田野以及近水地带见到。它的不怎么爱动的,而且爬行起来也是相对缓慢。
蛇的形状有哪些?
1、黄脊游蛇(无毒)
身体细长,背部为深红色,背部中间有一条亮的垂直线,黑色边缘。它的前端从前面的鳞片开始,但后端到达尾部。由于鳞片的黑色边缘,身体的两侧装饰着几条深色的垂直线或虚线,腹侧表面是淡。
2、赤链蛇(有毒)
蛇身较长,可达1-1.5米。头部宽而平,与颈部有区别,头部为黑色,枕头有红色“倒V”形斑点,身体背面为黑褐色,有许多狭窄的红色横斑,腹面为灰,腹鳞两侧有黑褐色斑点。
3、白条锦蛇(无毒)
身体越厚越长,可以达到1米以上。身体的背面是灰橄榄色或灰棕色,甚至黄棕色,有三条白色的纵向线。后脑勺有一条粗褐色的条纹,像基思钳,眼睛后面有黑色的条纹;腹部为灰白色或灰棕色,有许多黑色的斑点。
4、双斑锦蛇(无毒)
体长约700毫米。背部为棕色和灰色,带有深色哑铃形十字条纹。身体侧面的条纹与背部的条纹交织在一起。后脑勺有一对黑色条纹。眼睛后面有一条黑带,一直到嘴角。
5、团花锦蛇(无毒)
圆体,长约900毫米。蛇体的背面是棕色的。有三行深棕色的椭圆形标记,背面中间和两侧有黑色边缘,类似于一簇花。中间一条线的大小是两边的两倍多。背面一条模糊的中心线连接在大条纹之间。
6、玉斑锦蛇(无毒)
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及边缘;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
7、短尾蝮(有毒)
身体又短又厚,尾巴也很短。头部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明显区分,长约2/3米。后面是浅棕色到棕色,前面有两排大的棕色斑点。外侧和腹侧鳞片有一排黑褐色不规则粗斑,稍星状,腹侧表面为灰白色,密被棕色或黑棕色细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