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蛇的形态特征

金环蛇

金环蛇有剧毒,它的剧毒脚以至命,普遍状况下它是没有会进犯人的,金环蛇白昼比拟和缓,晚上警惕性十分高。有报讲过香港曾罕见宗被咬的牺牲个案。  金环蛇的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终局钝圆而略扁,通身呈乌色与黄色相间的少量显著的棱骨,乌色环纹和黄色环纹简直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光滑同15行,背中心的1行鳞片特殊大,肛磷完备,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头背乌褐色,枕部有淡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搞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终局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别较没有显著,头背具备典范的9枚大鳞片,背鳞光滑,浑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夸大呈六角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一条蛇背上是一条黄色一条黑色那蛇叫做什么

金环蛇  

中文学名:金环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镜蛇科

中文属名:环蛇属

中文俗名: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环纹几乎等宽,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全长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夜晚活动。金环蛇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六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金环蛇数量野外已极稀少。金环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

一节黑一节黄的什么蛇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

1、形态特征

金环蛇全长983—1,500mm,具有前沟牙。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环纹几乎等宽,环纹在体部有20—28环,黑色环纹20—26+3—5。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头背黑褐色,枕及颈部有污的“∧”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2、栖息环境

金环蛇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

3、生活习性

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金环蛇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金环蛇夜晚活动。

3、生长繁殖

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孵化期约48日。雌蛇有护卵的习性。

4、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

世界分布: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5、种群现状

金环蛇数量野外已极稀少。金环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导致1997—2007年间,金环蛇的物种数量下降了50%。

金环蛇主要生物学特性(金环蛇的弱点)

金环蛇别名:金脚带、铁包金、佛蛇、金报应、黄金甲、黄节蛇、金蛇、国公棍等。

形态特征:体躯较粗大,一般长1-1.6米。头椭圆形,略大于颈部,头背黑色,有A形纹斜达颈侧;脊背显著隆起,背正中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体尾部有黑黄相间的宽环纹绕周身,两色环基本等宽;尾较短,末端钝圆。

生活习性:系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活动,觅寻其它蛇类为食,有时也食蛇卵、蛙、鼠等。白天多不出洞,常盘蜷身体把头钻在身下。常活动于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丛林中的溪沟边或山坡岩石、坟墓洞穴内。

生理特点:怕见阳光,有剧毒,性情温顺,不主动攻击人畜,但幼蛇较凶猛、活跃。卵生,每窝产卵8-12枚,多产于落叶堆或洞穴内,由雌蛇护卵。

分布: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金环蛇特征

金环蛇也叫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

金环蛇头小,稍大于颈部,略呈椭圆形。吻端圆形。尾部很短,末端钝圆。眼小,椭圆形。吻鳞宽大于高。 颊鳞块如。鼻鳞2片。上唇鳞7~8片,第3、4片入眼。 眼前鳞l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后颞鳞2片;顶鳞显著,前额鳞塔形,鼻间鳞约为前额鳞的1/2。外鼻孔大,位于前后2鼻鳞之间。体鳞15行,光滑。背中线隆起成嵴状,其鳞片特大,呈六角形。 腹鳞200~234片,肛鳞单一,尾下鳞单行,23~38片。体表黑色,有24~33个大小不等的环带,腹部较淡。栖于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间活动,捕食蜥蜴、鱼类及其他蛇类;具强烈的神经性毒。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环纹几乎等宽,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到180厘米。

金环蛇全长1.2米—1.8米,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到了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缓慢,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

繁殖

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信息

金环蛇是著名的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 

临床表现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看一看宠物

问答

0.0440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