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攀蛇的形态特征

太攀蛇

太攀蛇固然有剧毒,但是它没有会容易进犯人的,除非你惹怒到它了,它们会在眨眼工夫用毒牙咬遇害者数下,进犯速度极快,让你无法提搁的。  太攀蛇分为澳大利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几内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前者体色为褐色,头部脸色稍淡,后者体色为黑玄色或者褐色,并有一条沿着背脊的橘色条纹;此二种有一个个显著的特性,便是狭长灵柩型的头部,使其表面瞅起来格外残酷。太攀蛇身长为2-3.6米,在澳大利亚大概是最庞大的毒蛇。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世界上最毒的蛇,细鳞太攀蛇一口毒液能杀死100人

蛇一直以来在我们心中都是危险的存在,因为它们常常和剧毒联系在一起。提起毒性较强的蛇,我们通常会想到眼镜蛇。其实,世界上有一种细鳞太攀蛇,毒性比眼镜蛇可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它们是陆地上毒性最强的蛇种,也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之一,一口毒液足以100位成年人死亡。

形态特征

细鳞太攀蛇比普通太攀蛇体型要小一些,成体一般体长2米左右。这种蛇体色呈黄棕色或橄榄棕色,背上鳞片的前缘呈深褐色或黑色。细鳞太攀蛇的头部扁平,略尖,颜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当季节较寒冷时,它们的头部颜色会变深,呈深褐色或黑褐色,以此来吸收更多的热量。

生活习性

细鳞太攀蛇生活在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地,主要以小型啮齿动物为食。它们在捕食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被它们的毒牙咬住。

毒性介绍

细鳞太攀蛇是最强的陆栖蛇种,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足以杀死100个成年人。它们在咬对手时注入的毒液数量较多,毒性发作起来很快,被它袭击的猎物常常还未察觉到自己遭受了伤害,就因毒性发作而丧命。好在这种蛇性格比较温和,如果人类不将其激怒,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世界上最毒的蛇叫什么

世界上最毒的蛇叫内陆太攀蛇。

内陆太攀蛇又称细鳞太攀蛇,是现存世界上最毒的毒蛇,没有之一,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一旦被其咬伤,平均在半小时内就能将成年人杀死,而且其单次排毒量足以杀死上百位成年人。最关键的是,大多数毒蛇只能攻击对方一次(毒液就没有了)。

而内陆太攀蛇则不同,它们在攻击时会将身体弓成S型,除了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攻击外,还能够多次攻击并注射毒液。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内陆太攀蛇的皮下注射LD50为0.025mg/kg,是东部拟眼镜蛇毒性的2倍。

它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加速血液凝固的毒蛋白。如果血液凝固,就无法将氧气等有机物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使心脏停止跳动。

细鳞太攀蛇的外形特征与栖息环境:

一、外形特征

细鳞太攀蛇的形体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仅为2米左右(合6.5英尺),细鳞太攀蛇的头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对较大。细鳞太攀蛇有灰色到黄褐色的鳞片,这些鳞片有时会镶有细黑边。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而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毒牙长7.0~13.0毫米,具有强烈毒性。

二、栖息环境

细鳞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内陆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内陆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啮齿类及小型有袋动物。

海岸太攀蛇详细资料大全

澳洲海岸太攀蛇(Coastal Taipan,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北部和纽几内亚,是一种剧毒的大毒蛇。出没在昆士兰沿岸附近,到澳洲北部,北领地,或是西澳西北部就很难发现了。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海岸太攀蛇 拉丁学名 :Coastal Taipan 界 :动物界 种 :海岸太攀蛇 太攀体征,太攀特征,关于太攀,

太攀体征

这个属的蛇在纽几内亚也有分布。两种截然不同的种类在那被发现。来自大堡礁附近的海岸太攀蛇事实上与昆士兰的太攀蛇相当相似。而来自东部巴布纽几内亚的巴布亚纽几内亚太攀蛇(O. scutellatus canni),具有明显的灰黑体色,沿着背部有橘色的颜色。来自澳洲西北的海岸太攀蛇通常比东部的亲戚还身体更带有一点红色,但不管颜色如何,海岸太攀蛇到了冬天体色都会变暗。

太攀特征

“Taipan”这个名字的发音是原居住于澳洲一个半岛的土著对于这种毒蛇的敬畏称呼。这种蛇喜欢在例如别的动物废弃的巢穴、倒下的木料下面的空间、空原木和落叶深处生活。这种蛇的攻击快且迅即。成年的蛇甚至不作完整的攻击即可达到效果——对于大型猎物它们常张大嘴作一种名叫“jab-bite”的攻击,使毒牙刺透猎物的皮肤,然后借由毒腺附近肌肉的猛烈收缩注入毒液。这时候猎物一般会奋力逃脱。太攀蛇会稍候随着猎物逃脱的气味寻近,一般来说当它再次发现猎物的时候猎物已经奄奄一息了。 太攀蛇其实和西部褐蛇(Pseudonaja nuchalis)外观上非常的相似,又分布于同样的栖息地,没有仔细看其实几乎很难分辨这两种蛇类。不过太攀蛇的体鳞(midbody rows)有23,西部褐蛇则是17-19。

关于太攀

关于太攀,学蛇者必有所耳闻,他们的毒性,在不完全统计下,内陆太攀是已知最毒的陆地蛇,有资料显示,他们一口毒液可以杀死50万只老鼠,可见其神经毒素的厉害,虽然太攀一般不和人接触,但特别喜欢田鼠的他们终究还有和人接触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海岸太攀,是内陆太攀的一个近亲,虽然毒性不及太攀,但其个头却大于太攀,分布比其更广。

巴西最毒的蛇是?

最毒的蛇: 内陆太攀蛇,以前叫做内陆盾尖吻蛇,学名细鳞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内陆太攀蛇是它的英文名Inland Taipan翻译过来的,它还有沙漠猛蛇、内陆泰攀蛇、内陆泰潘蛇、凶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别名。

命名人和命名年代: Mccoy,1879

分类:

内陆太攀蛇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新蛇下目——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太攀蛇属。

形态:

内陆太攀蛇的形体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仅为2米左右(合9英尺),内陆太攀蛇的头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对较大。内陆太攀蛇有灰色到黄褐色的鳞片,这些鳞片有时会镶有细黑边。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而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毒牙长7.0—13.0毫米。

分布范围: 内陆太攀蛇栖息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地。

生活环境:

内陆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

食物:

内陆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内陆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啮齿类及小型有袋动物。

攻击与防御:

内陆太攀蛇在捕食或受到惊扰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二三下。当它采取防御姿势时,身体会抬离地面。

繁殖: 内陆太攀蛇为卵生蛇类,每次产约12~20枚卵。

毒性:

内陆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的蛇。内陆太攀蛇的毒液使受试生物死亡一半所需的绝对量(LD50)只有0.0021mg/kg,但排毒量达125mg—400mg,比响尾蛇毒性强300倍,约相当于眼镜王蛇的20倍,与钩鼻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的致死情况与不相上下,在动物毒素学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它每咬一次受害者,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的猎物,这相当于25万只小白鼠、100个成年人或两头非洲大象的重量。内陆太攀蛇的毒液在短短的15秒内可以完全杀死一成年人。

内陆太攀蛇的毒素种类为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它的毒液分子是从一个名叫尿钠排泄缩氨酸的蛋白质家族进化而来,在脊椎动物中,这些缩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脏周围的肌肉松弛的。

内陆太攀蛇的祖先在蛇毒中产生这些蛋白质,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蛋白质松弛肌肉的能力越来越强。进化到今天,只要接触到太攀蛇的毒液,它们的猎物的大动脉中的血压就会迅速下降,发生血块凝结,猎物因此而死。

内陆太攀蛇剧毒中的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接合点,抑制和麻痹神经末梢,阻断肌肉与神经的联系。患者一开始会头疼、恶心、呕吐,继之以腹痛、晕眩和视力模糊,严重者还会痉挛和昏迷,并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瘫痪。它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内陆太攀蛇不仅是毒性最强的蛇,而且咬对手时注入的毒液数量也较多,一次所注入的毒液最多可达几百毫克,毒性之强烈,常常是它对猎物发起袭击后尚未松口,猎物已丧命,或猎物尚未察觉自己遭受伤害,就因毒性发作失去知觉。

对人类的威胁:

人和其它动物一旦被内陆太攀蛇咬伤之后,会在片刻之间昏迷,很快死亡。历史记录表明,在抗太攀蛇的蛇毒血清发明之前,只有两人在被太攀蛇咬伤后侥幸逃脱一死。但是此蛇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是十分稀有的蛇种,生性害羞,见人就躲,另外澳大利亚也早已对这种著名的毒蛇有所防范。

看一看宠物

问答

0.0510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