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尾蜈蚣

  羽毛尾蜈蚣(拉丁学名:Alipes grandidieri)原产于西非和坦桑尼亚热带雨林区域,是大型的剧毒蜈蚣,最大体长可达20厘米。其特殊的羽毛状尾足(又叫作曳航脚,是感触器官)颜色鲜艳而奇特。在遇到敌人时更可以发出“吧嗒吧嗒”的恐吓声,节奏是和响尾蛇一样的,初次听到此声音的饲育者一定是即熟悉又惊讶。因此它的另一个名字便诞生了:“Rattle Centipede”。

  羽毛尾蜈蚣算是比较容易饲养的蜈蚣,用密封性好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盒,扎几个很小的透气孔,底材使用爬虫专用湿土(小颗粒的)加以少许细沙,因其有钻土习性,所以底材厚度要在3厘米以上。适宜温度24~28℃,适宜湿度70%~80%,羽毛尾蜈蚣需要很高的湿度,还会取食喷水时溅到四壁上的水珠。幼体成长阶段2~3天投喂一次,食物为小昆虫类,小蜜蜂,面包虫,面包虫蛹,针头蟋蟀等;成体阶段应一星期投喂一次,食物多加变化。吃完后要及时取出食物残渣,以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快腐败污染环境。

  另外要注意,一定要用镊子或筷子夹取,千万不能上手,羽毛尾蜈蚣性情凶猛,神经质,动作迅速,会突然发动袭击或逃跑。日常一定要检查盖子是否盖好,如果用浅的盒子饲养,跑出来很容易,可以用大的盒子扣或用网捕。

  中文学名:羽毛尾蜈蚣

  拉丁学名:Alipes grandidieri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多足纲

  分布区域:坦桑尼亚,非洲大陆西部

别名:羽毛尾蜈蚣

产地:坦桑尼亚,非洲大陆西部

体型:中型犬

身高:9-12厘米

体重:20-30毫克

寿命:5-6年

面对动物

运动量

耐寒程度

耐热程度

羽毛尾蜈蚣适养人群

       喜爱爬宠有经验人群建议饲养,属大型的剧毒蜈蚣,其特殊的羽毛状尾足,又叫作曳航脚,是重要的感触器官。羽毛状尾足颜色鲜艳、形状奇特,酷似孔雀的尾羽,还能发出响尾蛇的警告声音。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了宠物爬虫蜈蚣爱好者中,人气超高的品种。是比较容易饲养的蜈蚣。

羽毛尾蜈蚣常见病

        消化道炎症

     1.发病原因

     引起蜈蚣发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几条:

    (1)饲料腐烂变质,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高温季节,由于蜈蚣饲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动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处死,如处死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腐烂变质,蜈蚣摄食后,便会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饵料动物身体带毒,一般情况下,蜈蚣的常规饵料动物自身不会产生对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质,饵料动物带毒主要是生长环境中存在有毒物质,侵入饵料动物体表,而饵料动物对该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体内,因而尚未引起饵料动物的反应而使饲养者很难察觉,投喂后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饵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尔投料过少,造成有些蜈蚣过度饥饿后,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这些饥饿的蜈蚣摄食过多,此时,若温度骤降,则这些摄食过量的蜈蚣必然会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而引起炎症。

    2.发病症状及特点

受致病因数影响的蜈蚣同时性病是这种病的特点,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胀大、疲软,继而出现腹泻,食欲废绝,然后随着炎症产生有毒物质侵入全身组织内,蜈蚣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红色,全身瘫软无力,行动迟缓,毒钩全张,最后无力爬行,死于瓦片之下或其他隐蔽处,很少死于饲养土中,解剖检查死蜈蚣,可见其肠膜温暖潮红、溃烂,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内粪便稀而且恶臭。

   3.防治

  (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饲养蜈蚣最好投喂新鲜活饵料动物,应做到现采现处死现喂,喂不完的活饵料可存放,而处死后的饵料动物最好丢弃,发现饵料腐烂变质,决不能投喂。

  (2)对于配套自繁自养的饵料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饮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如重金属性药物、某些消毒药水等,同时要保证饲养土、饵料、饮水甚至空气不被病源体污染,一旦发现染病饵料动物应分析检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感染范围,以决定该批饵料动物是否能使用。

  (3)对于野外捕捉饵料动物来说,应尽量在那些没有农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污染的地域捕捉饵料动物,捕捉时,还应检查该区域是否有同类动物死亡,以确定捕捉的饵料动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将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于若干小容器内,根据具体症状表现,将它们分为健康群、可疑群与患病群进行隔离养殖,而池中的饲养土则全部清除出去更换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饮料盘、水盘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晒后再用。

  (5)在气温暴升陡降的季节,气温陡降的时候,应关闭门窗,必要时适当开启升温设施以保证气温相对稳定,但升温时注意不要造成饲养舍内烟尘污染或煤气污染。

  (6)药物治疗。对于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药方可供参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饵料200——300克搅碎,三者拌匀,每日投喂1次,连喂3日。

  ②黄连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拌匀后,用海绵吸收,让蜈蚣吸吮,每天1次,连喂3天,注意海绵应每天更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小蜈蚣。

  ③氯霉素0.25,复合维生素0.5克,饵料300克绞碎,药物压成粉与饲料拌匀,投喂,每日一次,连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压成粉,500克饵料绞碎,两者混拌均匀,每天投喂一次,连喂2天。

  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该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蜈蚣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广西农业大学的梁家权等专家首次报道。

   1. 发病原因

   本病由一种名叫“铜绿色假单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发于高温季节。

   2.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不能启闭,口内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采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后衰竭死亡。

   3.防治

   关于本病的防治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中,但加强蜈蚣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不喂带菌饵料动物,仍是预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粉螨病

   1.发病原因

   粉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螨类动物,当它寄生在蜈蚣体表时,则引起蜈蚣粉螨病。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如果饲养室或饲养池湿度过大,很容易造成粉螨在此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后代,此时,若有蜈蚣正在蜕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于它们皮肤裸露,无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螨寄生。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同时,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因此,在粉螨病发生时,如处理不及时,常常诱发其他疾病。

  2.发病症状

   被粉螨寄生的蜈蚣极度不安,常常在活动场或饲料土上独自漫无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时回头试图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时,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动作这种现象最先发生于刚蜕皮的后的蜈蚣或当年出生的幼蜈蚣,随病程发展,其他蜈蚣也开始发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观察饲养土上能发现其中有螨形动物活动。检查被感染蜈蚣的体表,也可以发现螨形动物活动,这即是粉螨。

   3.防治

   本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因为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只能从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搞好饲养舍的通风透光、防暑降温工作保持室内良好的饲养环境。

   (2)搞好饲养室内堆放家什杂物,工作服应经常性的浆洗耳恭听暴晒,必要时进行高温处理以杀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螨或螨卵。

   (3)发现有粉螨发生,应将全池蜈蚣悉数清理出来,清除原有饲养土,全池、全舍喷洒除螨药物,如敌百虫、氯杀螨醇。并将饲养舍封闭一段时间再启用。

   (4)发病蜈蚣群清出后,应将处于脱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与健康蜈蚣分开,分别放入小面盆中,间断性的放于太阳下暴晒,以驱赶粉螨。每次暴晒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隔30分钟一次,暴晒后,快速将蜈蚣逐条捡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后使用放于紫外灯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与太阳下暴晒一样。

   (5)把一块带肉晒致半干的猪骨头,白天放入饲养土上或活动场中,每2——3小时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但此法不能用于未发病蜈蚣的预防,否则,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羽毛尾蜈蚣喂养

  羽毛尾蜈蚣算是比较容易饲养的蜈蚣, 最大体长可达20厘米。其特殊的羽毛状尾足(又叫作曳航脚,是感触器官)颜色鲜艳而奇特。因此它的另一个名字便诞生了:“Rattle Centipede”。饲养方法、用密封性好的长方形透明塑料盒,扎几个很小的透气孔,底材使用爬虫专用湿土(小颗粒的)加以少许细沙,因其有钻土习性,所以底材厚度要在3厘米以上。适宜温度24~28℃,适宜湿度70%~80%,羽毛尾蜈蚣需要很高的湿度,还会取食喷水时溅到四壁上的水珠。幼体成长阶段2~3天投喂一次,食物为小昆虫类,小蜜蜂,面包虫,面包虫蛹,针头蟋蟀等;成体阶段应一星期投喂一次,食物多加变化。吃完后要及时取出食物残渣,以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快腐败污染环境 。

  另外要注意,一定要用镊子或筷子夹取,千万不能上手,羽毛尾蜈蚣性情凶猛,神经质,动作迅速,会突然发动袭击或逃跑。日常一定要检查盖子是否盖好,如果用浅的盒子饲养,跑出来很容易,可以用大的盒子扣或用网捕。

      

0.182322s